奇异果体育网页入口奇异果体育网页入口奇异果体育网页入口时间无言,实干有声。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回看“十四五”以来渭南林业的“绿色台账”,捷报喜人:
“绿网”密布。林长制全面落地见效,市县镇村四级林长10165名、护林员3271名,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林草资源管理网络。
“绿海”重生。坚持“稳增量、提质量”,累计完成营造林217.46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40.85%,创建国家森林城市24项指标全部达标。
“绿富”同兴。林特产业兴林富农贡献不断提升,截至2024年末,全市林业总产值达284亿元,较2021年增长170.48%。
逐“绿”前行,向“新”出发,全市林业铁军进一步转变作风,加强资源管护,市本级林业执法处罚实现零的突破,林业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水平迈上新台阶,夯实了绿色高质量发展根基,让渭南生态版图从“浅绿”迈向“深绿”。
这样一份来之不易的答卷,是全市林业系统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务实行动,也是我市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林业高质量发展是一场关乎生态、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十四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林业系统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践行习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扩绿、护绿、兴绿”并举,以林业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全域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山河为卷,改革为笔。2021年以来,渭南市扎实推进林长制全面落地见效,市委、市政府站高谋远,将林草资源保护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谋划,不断完善各项改革措施,以“林长制”促进“林长治”。
立柱架梁完善林业治理体系。坚持生态优美与安全并重,增绿与护绿齐抓,高位推动加强基础保障、落实顶层设计,先后制定《渭南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渭南市秦岭湿地保护利用专项规划》《渭南市森林草原防火规划(2023-2030年)》《渭南市科学绿化指导手册》《渭南外来入侵物种图鉴》,系统谋划森林资源保护;印发《渭南市黄河“几字弯”实施方案》《仓颉手植柏一树一策保护方案》《渭南市封山禁牧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行动方案,建立任务清单,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推动方案落地;制定《渭南市林业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办法》《渭南市林草资源稽查执法办法》《渭南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进一步理顺林业资源保护利用的体制机制。修订实施《渭南市湿地保护条例》,开启了全市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航程。
协同联动激活“合力效应”。发挥各部门职能优势,探索建立“林长+检察长+法院院长”“林长+警长”工作机制,实现涉林案件办理信息共享、调查协作、协同督办,严厉打击涉林违法犯罪;联合市发改、财政、生态环境等单位对责任片区林长制推行情况进行督查,助推林长制工作效能提升。
严督实导全面压实党政主体责任。按照“党政同责,分级负责”的原则,扎实开展“基层林长责任年”“林长制绩效提升年”和“林长履职能力提升年”活动,严格落实巡林、督查、考核、总林长令发布等制度,推行“三单两函”工作机制,将林长制市对县考核结果及问题清单以“一单一函”形式下发至各县(市、区),形成“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的管理格局。截至目前,全市召开总林长会议67次、发布市县总林长令59条,县级以上林长开展巡林活动795次、解决问题293个。广泛开展林长制示范镇村建设,9个镇村被省林长办评为镇村林长制示范点,潼关县林长制推行工作获省政府表彰。
三分栽、七分管,栽是基础、管是关键。“十四五”以来,市林业局统筹生态建设与资源保护,严把项目用地审核审批关,加强稽查执法力度,全力筑牢林业“安全网”。
当好“生态卫士”,守护青山绿水。“十四五”期间,依法依规严格审核审批占用林地、草地项目89个,完成森林督查、草原督查、林草湿执法疑似图斑核查12901个,立案查处涉林案件181起,其中市级查办案件17起,实现了市本级执法处罚零的突破。层层签订封山禁牧目标责任书,划立封禁范围,广泛开展封山禁牧宣传教育活动,有效遏制偷牧、串牧、游牧等现象。
“环境好不好,鸟儿最知道。”近年来,全市大力开展湿地保护宣传和野生动物保护专项行动,实施湿地保护修复项目5个,封育管护2万余亩,陕西临渭沋河国家湿地公园正式挂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引来朱鹮、黑鹳等珍稀鸟儿来渭栖息繁衍。目前,全市共有野生鸟类311种,特别是陕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已成为我国中西部国际候鸟的主要栖息地之一,野生鸟类271种,数量最多时达40多万只云集于此。
持续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联合开展“清风行动”“网盾行动”等,完成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积极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先后救助伤病野生动物360头,野化放飞朱鹮43只,猎获野猪588头,异地保护栽植华山新麦草2500钵;建立完善了2811株古树名木档案资料,全面开展古树名木补充调查,新增入册古树412株。白水县仓颉手植柏、仓颉庙古树群入选全国“双百”古树和古树群。
防患于未“燃”。林业部门先后争取中省资金3801万元,加强防火宣传,严格火源管控,加大隐患排查力度,精准开展防火业务培训演练,科学储备防火物资。构建森林信息化系统,实施秦岭北麓和富韩山区森林防火自动化监控项目,实现重点林区森林火情监测率达95%以上,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9‰以内。
科学开展有害生物防治,撑起林业生态“防护伞”。全市共投入220万元设立监测点位59个、检疫检查站40个。连续三年在秦岭北麓飞机防治松褐天牛22.17万亩次,形成防控松材线虫病隔离带;投放天敌昆虫“花绒寄甲”27万头,预防性防治松褐天牛等害虫3万余亩;在秦岭重点林区采取悬挂人工鸟巢500个,招引益鸟防治森林灾害1万余亩;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始终控制在3.7‰以内,全市未发生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病疫情。
重峦叠嶂、溪水潺潺;美丽乡村、整洁院落;乡间田野、绿意盎然……漫步于渭南城乡,“一村一路皆成景、移步换景入画来”。“十四五”以来,全市科学开展国土绿化,活立木总蓄积量1375.8万立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42%,村庄林木覆盖率达到33.18%。
渭南国土空间的局限性决定了林草资源的发展必须走“稳增量、提质量”之路。在稳增量上,全市充分挖掘平原大市造林绿化潜力,能绿尽绿,至“十四五”末,森林资源面积增长50万亩。大力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适时开展造林地块调查,腾挪挤出适量造林空间;对工矿企业弃置地和渠河路坝及时分析调研,规划设计修复增绿,做到宜林则林、见缝插针。
在质的提升上,全市把增强林业碳汇功能摆在突出位置,依托中省林业重点工程,大力推广乡土树种、草种,积极开展技术力量攻关,严格执行退化林修复和森林抚育技术规程,不断提升造林水平,提高森林质量。在秦岭北麓精准实施森林质量提升77.3万亩;在渭北旱塬实施植被恢复和森林质量提升119.76万亩;在黄河沿岸打造沿黄防护林带20.4万亩;在平原乡村建成“三化一片林”森林乡村39个,实现河渠路坝、农田水网应绿尽绿,荒坡面积缩减、植被盖度提高、人居环境由绿变美。
“森林是个宝。现在我们发展了连翘和花椒等特色产业,以前的荒山荒坡变绿了,大家的钱包变鼓了。不少村民参与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建设,每月还有一笔工资。大家实实在在感受到绿水青山带来的好处。”华州区大明镇桥峪村村民李印龙说。
发展林业产业,壮大绿色经济,实现兴林富民,既是“国之大者”,也是民生关切,更是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十四五”以来,全市进一步激活力、挖潜力,因地制宜,大力提升经济林、苗木花卉发展水平,积极推动林下经济发展。目前,以花椒、柿子、红枣等为主的干杂果经济林面积已达250.53万亩,林禽、林药等林下种养面积达8.32万亩,苗木花卉达3.61万亩,林业总产值达到284亿元。
林业科技应用优质成果落地。整合全市林业技术力量,依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内领先的研发实力,组建林草科技下乡服务团队,推进科研平台体系和林业标准化建设。充分挖掘“土专家”,培育用好“林秀才”,通过举办林业技能比武大赛,深入开展林草科技下乡服务,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实现“点餐式”“派餐式”林业产业技术服务,累计推广林业科技示范面积25.72万亩,培训林农和技术人员2.6万余人次。
构建新型产业协会运营模式。分类建立市级花椒等林业产业协会。组织协调全市林产品生产、加工、贸易等专业合作社、企业单位,开展花椒、中草药等相关技术、信息合作与交流,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平台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推动林业产业规范化、标准化、市场化、品牌化发展,实现韩城花椒、大荔冬枣、富平柿子等特色林果经济百花齐放。
延链补链助力乡村振兴。坚持全产业链布局,培育扶持国家、省级林草龙头企业16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构建“公司+基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林农”的运行模式,盘活林下经济。积极开展农校对接、定点直销、网上促销等产销对接活动。通过构建林产品电商平台,加强互联网与林业生产的融合,鼓励和引导商贸流通企业、林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购销大户等各类市场主体深度参与、互通咨询,增加林农收入。接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林业生态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稳定吸纳低收入群众进入生态护林员队伍2603户,累计发放生态效益补偿、退耕还林惠农补贴5.32亿元。
文旅康养深度融合。立足当前生态建设的需要和人们对生态产品的多重需求,结合渭南优势自然条件,持续提升生态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延伸文旅产业链条,推进生态旅游与生态体验、生态文化、森林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融合发展。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一项迫切任务就是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十四五”以来,我市坚持宣教一体,扎实推动生态文化活动多点开花,凝聚社会各界力量支持林业建设发展、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建成生态科普教育场所35个,打造森林镇办30个、森林村庄89个、森林社区33个、森林单位49个、森林人家44个。
人大、政协积极行动,带头关心林业、关注森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市人大多次组织调研、视察。市政协把关注森林活动纳入政协工作整体布局,开展建言资政、自然教育、文化宣传等活动。为推动全市关注森林活动走深走实,市林业局坚持问题导向,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围绕“创建森林城市、推进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等专题,形成了一批高质量调研报告和议政成果,推动形成关注森林、关爱生态的社会新风尚。
唱响生态文明建设主旋律。对接中省市各大媒体联动,搭建立体宣传矩阵。在新华网、《中国绿色时报》、《陕西新闻联播》等主流媒体上广泛刊发国土绿化、资源保护、林业产业等创森宣传信息。及时推出特色工作报道,2023年植树节在潼关黄河渡口建设的渭南市科学绿化示范项目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在《渭南日报·生态文明周刊》开设《绿色时代声音 “一把手”谈创森》《我是创森践行者》《有故事的古树》等系列专栏,刊发信息1000余条奇异果体育网页入口。在学习强国《黄河湿地生态瞭望》专栏刊发鸟类、古树名木等科普信息570余条,大力培育弘扬生态文化,不断提升全民爱绿、植绿、护绿意识。
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宣教大格局。广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精心打造28个义务植树基地,通过实体义务植树、“互联网+义务植树”、“植树缅怀、文明祭祖”免费发放纪念柏等方式,促进义务植树全年化、多样化、便捷化奇异果体育网页入口。在中小学校结合生态文化建设需要,开展创森主题演讲,制作手抄报,举办创森知识竞答等活动;在“世界湿地日”“植树节”“世界森林日”“爱鸟周”“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等主题日举办宣传活动;结合潼关牡丹节、富平柿子节等节点,开展森林体验活动,累计参与10万余人次;积极培育志愿服务队伍,鼓励支持群众当好监督员,不断激发广大群众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全力攻坚、全域共创、全民参与,营造“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浓厚氛围。
山雄有脊,房固因梁。新一轮机构改革后,市林业局已成为森林、草原、湿地、大地景观等自然生态空间治理的主体。作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十四五”以来,市林业局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通过“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作风大提升”专项行动,深化“三个年”活动,延伸落实“深化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切实把党史奇异果体育网页入口、党纪等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精神动力,奋力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迎难而上、踔厉奋发,挑大梁、担重责。
看决心、看气魄。坚持以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胸怀“国之大者”,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坚持每半年召开一次党的建设暨党风廉政建设专题会议、召开一次党支部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汇报会,建立《廉政风险点防控责任清单》,印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点》,逐级签订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组织开展法治专题教育、清廉家风教育、纪律教育学习宣传月等系列活动,拧紧干部思想“总开关”,增强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渭南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昂扬信心决心,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形成《渭南市林业工作现状调查与思考》等调研报告9篇,着力破解林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看能力、看水平。坚持把新时代好干部标准作为选人用人、选优评先、推荐干部的重要标尺,旗帜鲜明树立“有为才有位、有位必须有为”用人导向,市林业局累计提拔使用、轮岗、转任科级干部7人,晋升一级、二级主任科员4人,三级、四级主任科员5人,遴选、高层次人才引进干部4名,干部队伍活力有效激发。注重干部职工教育培训,办好4个专题讲座,邀请市委党校教授讲一次党课,市委讲师团专家讲一次意识形态课,市纪委同志讲一次廉政课,司法局干部讲一次法治课。同时,每年组织不同层面干部外出集中培训1次,每两年实现培训全覆盖,干部能力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全局上下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浓厚氛围。
看状态、看作风。关爱干部从“心”做起,坚持张弛有度、劳逸结合,适时举办职工运动会、图书分享会、心得交流会等活动,丰富文化生活,激发干部职工活力。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华阴市华阳川国有林场护林员雷建刚每天巡林不少于3小时。他说:“森林防火一刻也不能放松!”市林业局办公室干部崔峰,在假期也是主动加班,“一上班就开展春训活动,相关资料提前准备好,才能过个好年!”春寒料峭时节,市政协委员、秦城园林公司负责人杨卫平早早到唐景陵看看山上补栽的松柏,他说:“以前工程项目栽了树就行,现在数树苗,看长势,要确保成活率,还要实时上传图斑资料,落实管护责任,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
风好正是扬帆时,不待扬鞭自奋蹄。如今,放眼秦东大地,无论是各级林长、一线护林员,还是机关干部,处处一派只争朝夕、加压奋进的昂扬之气。